水泥窑预分解工艺优化与节能虚拟仿真实验
专业:工学 学院:盐城工学院 负责人:张勤芳 学时:0 学分:0
简介:“十四五”时期,建材行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需求愈发迫切,从而 对建筑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对接,助力建材行业 发展,是“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建设的需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水 泥工业在建材工业中居龙头地位,而水泥窑预分解系统是现代水泥生产的关键 核心部位之一,它涉及燃料燃烧、固气对流传热及化学反应,具有反应温度 高、体系封闭、气-固流时空交互复杂等突出特点。 水泥窑预分解工艺优化与节能虚拟仿真实验突破了水泥窑预分解系统操作的 空间和时间局限,既可以形象、直观地进行实景模拟、仿真训练与考核,又弥补 了传统实验和实训教学的不足。本虚拟仿真实验是核心课程——《热工过程及设 备》中必不可缺的实验内容之一。本实验面向材料类本科生开设,亦可供科研院 所及生产单位技术人员进行水泥生产相关分析使用。
专家入口 学生入口 目前排队0人,最大并发1500人

水泥预分解窑系统用耐火材料的选用

2021-04-06

水泥窑用耐火材料是水泥熟料生产装备中的关键消耗性材料,耐火材料的性能及在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的使用维护,与熟料产量、质量和窑的运转率直接关联,尤其是在耐火材料的选择上,耐火材料的选择是决定窑炉使用寿命第一个关键环节。

1、耐火材料的选用

回转窑及不动装备各部位因生产工况不同,使用的材质需根据具体部位所受的各种应力影响程度来合理选用。

1.1回转窑

回转窑使用的耐火材料主要有如下品种:

冷却带最前端窑口部位由于高的热应力易使筒体产生变形,难于砌筑衬砖,一般使用抗热化学侵蚀、热机械应力和磨蚀的高Al2O3含量特种低水泥耐火浇注料。此类品种有刚玉质、刚玉莫来石质、刚玉碳化硅质、红柱石质浇注料等。

系列硅莫砖、镁铁铝尖晶石砖等。在燃烧火焰较长的窑,可考虑Al2O3含量高的特种高铝砖。

最高温度烧成带(烧成带)、熔体烧成带(上过渡带前端)应选用易挂窑皮的碱性砖,此类产品有镁铁尖晶石、镁钙尖晶石及能挂窑皮的镁铝尖晶石、镁锆砖、白云石砖等。

在窑皮不稳定,甚至常有露砖的上过渡带后端宜选用尖晶石镁砖,此部位若硫碱侵蚀严重可选用抗剥落高铝砖(Al2O3为75%)或系列硅莫砖(Al2O3>65%)。

在分解带则选用抗剥落砖(Al2O3为70%)或系列硅莫砖(Al2O3>60%)等。后窑口因砖型设计困难,一般选用特种高铝质耐火浇注料,主要有刚玉质莫来石、莫来石质浇注料等。若确需设计衬砖,可选用抗剥落高铝砖、系列硅莫砖等。

硅莫砖

1.2不动装备

为减少筒体散热,不动装备内衬体均采用硅酸钙板作隔热层,高铝质衬料作工作层。在不动装备衬体设计时,为简化衬料的砖型设计、制造、储运、施工及考虑衬体的牢固性,在异形部位、顶盖直墙等衬体,宜选用低水泥耐火浇注料,弧形部位则选用衬砖。

(1)大窑门罩及冷却机进料口

该部位衬体为直墙,工作层温度一般低于1100℃。从衬体的牢固性等因素来看,宜选用低水泥高强高铝质耐火浇注料,主要有高铝质、莫来石质浇注料等。若需配制衬砖,可采用抗剥落高铝砖和系列硅莫砖(SiC浸渍高铝砖)或特种高铝砖。

(2)预热器分解炉系统及三次风管部位

工作层热面温度高于1100℃的高温部位园弧型衬体,可选用抗剥落高铝砖、系列硅莫砖(SiC侵系列高铝砖)、特种高铝砖、耐碱砖,非弧形部位选用性能接近的低水泥高强高铝质耐火浇注料,主要有抗结皮浇注料、莫来石浇注料、高铝质浇注料、喷涂料等。上述部位衬体工作层面温度低于1100℃,选用系列耐碱砖或耐碱浇注料等。

(3)燃烧器

该部位和窑口一样,承受最高温度的热应力,最为严重的热化学侵蚀和机械应力,一般选用低水泥型高铝-碳化硅质耐火浇注料或特种高铝质耐火浇注料、莫来石浇注料。

(4)冷却机侧墙顶短墙等部位

冷却机侧墙、顶的工作层表面温度大于1000℃的部位一般选用高铝质、莫来石质耐火浇注料。低于1000℃的部位一般选用高铝质耐火浇注料。侧墙底部与熟料接触的部位,一般选用钢纤维增强、高耐磨浇注料或碳化硅质浇注料等。

2、耐火材料的配套

预分解窑在生产过程中,因其原燃料、装备规模及生产控制的差别致使各部位衬体所承受的热、热化学、热机械应力均不一致,很难用一种或少数几种耐火材料来配套。同一种耐火材料在不同生产线上使用的部位和数量也不尽相同。同一部位还可用多种耐火材料,通过使用找出合适的材料。此外,同一部位使用同一种材料,由于原燃料性能的变化,每次使用效果和耐火材料损坏情况也不尽相同。为使耐火材料发挥效果,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实践逐步优化。但在新窑设计中,可按建材行业标准(JC/T2196-2013)《水泥回转窑用耐火材料使用规程》中配置建议进行选用。必须说明的是作为配套,需通过生产线的工况分析、工艺装备性能、衬体承受的应力分析、生产企业所供应的产品性能及使用状况来确定,并随工况变化而调整、优化和提高。